 |
 |
|
 |
 |
>>石器 |
【2012-3-15】 |
>>陶器 |
【2012-3-15】 |
>>瓷器 |
【2012-3-15】 |
>>青銅器 |
【2012-3-15】 |
>>玉器 |
【2012-3-15】 |
>>骨器 |
【2012-3-15】 |
>>木器 |
【2012-3-15】 |
>>瑪瑙 |
【2012-3-15】 |
>>龍鄉印館 |
【2012-4-15】 |
>>南粤26选5的开奖结果查询 |
【2012-3-15】 |
|
 |
 |
|
 |
|
|
興隆洼文化代表-----玉石。興隆洼文化因首次發現于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約8000年,經濟形態除農耕外兼狩獵、采集。興隆洼遺址是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3.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出土。 興隆洼文化因首次發現于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而得名,該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さノ?,并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 興隆洼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發掘而得名,20世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同類文化性質的遺址還有內蒙古林西縣白音長汗、克什克騰旗南臺子、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等,正式發掘出土玉器的總數已達100余件。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興隆洼文化的年代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認定興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開創中國史前用玉之先河。 中國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洼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喇木倫河南岸和遼寧省遼西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前5000年。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種類包括有肩鋤、斧、錛、磨盤、磨棒等。陶器較厚重,燒制火候較低 ,陶質疏松,以裝飾壓印的網格紋和“之”字形紋為特征,多罐、缽類陶器。住房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長方形建筑,排列有序。在興隆洼發現聚落遺跡,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內有圓形灶坑,環繞聚落有一條防御用的溝壕。從該文化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兩耳處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褂械哪褂昧酵氛硭嬖?。 在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洼村東南的興隆洼址,是目前為止,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故命名為“興隆洼文化”。這是一處距今已有七千二百五十年至八千年左右歷史的古代文化址。 位于牛河上源的緩坡臺地上,地處平坦,視野開闊,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長流不斷,故很適宜古代人居住,除興隆洼文化的遺存外,還保存著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遺址。興隆洼文化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 |
|
|
 |